top of page

海洋哺乳類之行為改變(Behavioral Change)

已更新:2023年7月13日


「行為改變的範疇」


  人為噪音可能影響海洋哺乳類動物的行為,而行為改變的發生及其程度會隨著不同個體、物種及環境而有所差異,有些聲音不會對生物造成影響,然而有些則會導致輕微至嚴重的生物行為改變,例如:潛水、浮出水面、發聲、覓食及交配等行為皆有可能受影響。


「研究實例」


  抹香鯨及領航鯨在《赫爾島聲源傳播可行性研究》進行時曾停止發聲,在《柏氏中喙鯨對軍用聲納的行為反應研究》中,科學家也得出一套風險函數,預測有一半的柏氏中喙鯨在150分貝下的水中會停止覓食。另外,海洋哺乳類動物也展示過學習利用人造信號得到好處,灰海豹就曾學習利用發聲魚標發出的聲音辨認食物來源的定位。

  要完整的了解人為噪音如何影響海洋動物,正常行為時的觀察、控制及基線數據缺一不可,才能確定自然變異的範圍及接觸聲音前後的對比。行為反應的發生也取決於不同的基礎,包含個體動物的聽覺靈敏度、對噪音的忍受值、過去是否曾接觸過同一噪音以及接觸時的年齡、性別及群體構成等。

  當然,也不是所有行為改變都需要注意,有些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瞬間反應是無傷大雅的,例:轉頭,這些反應都在自然變異範圍內。根據「海洋氣候聲學測溫實驗,(ATOC)」的回應,大翅鯨在聲音分貝提高時,他們的平均潛水時間及水下游泳距離也會跟著增加,然而,這些變化還安全地在ATOC未實施前的範圍內(包含潛水時間及距離),且一公里內的座頭鯨出沒率在聲源關閉的一年間及開啟時的兩年皆無差異。

  在另一個例子中,利用聲納發出的聲音來檢測在夏威夷的大翅鯨,研究顯示有29%的大翅鯨歌在噪音影響下變長了,還有10%在接觸噪音後長至兩小時,但即使歌長度長於平均值,研究結果的圖表卻極為相似,也顯示出大翅鯨歌長度間的大落差是正常的。

  而在其他例子中,還有更多行為上的顯著差異曾被捕捉,舉例來說,白鯨在靠近破冰船時會停止進食及以高速遊走,他們會以時速80公里以上的速度游離覓食區,且待上1至2天才回去。有些強烈的反應則是對應到相似於獵食者的聲音,港海豹對於吃哺乳類動物的虎鯨及不熟悉的吃魚虎鯨叫聲回放做出反應,但不會對熟悉的吃魚虎鯨叫聲做反應,這反映了動物可能會從先前的經驗慢慢習慣且不再對那些對自己無危害的聲音做出反應。

  有時候要辨別觀察到的行為改變是歸咎於聲音或是其它因素是有困難的,當海牛持續受到船隻的侵擾,會減少對特定區域的使用,相似地,在加州的灰鯨也曾在密集工業活動進行時離開蘆葦潟湖,直到船隻減少時才回去。像這些騷動就很難斷定是受到上升的噪音值還是船隻數量影響。


※「海洋氣候聲學測溫實驗,(ATOC)」:聲學測溫法利用在海洋盆地上傳播的低頻聲音來偵測海洋水溫的變化,因為聲音速度的提高也代表水溫的升高。


《參考資料》

https://dosits.org/animals/effects-of-sound/potential-effects-of-sound-on-marine-mammals/behavioral-changes-in-mammals/

2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